
在我们小学的时候,一定在语文课本上学过这首诗,而且另有可能需要背诵全文,那就是白居易的《草》: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东风吹又生。这首诗对我们来说,实在太熟悉了,它是除了骆宾王的《咏鹅》之外,儿童接触得最早的童谣。原来,家喻户晓的这首诗,最近却有好几个朋侪很是神秘地告诉小珏:原来它另有下面四句,并不完整。
小珏很是惊奇,感受应该是人所共知的知识。它的全文应该是一首五律:赋得古原草送别——白居易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野火烧不尽,东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与这首诗同样着名的,是诗歌背后的故事。那是在白居易还只有16岁时,从江南到京城拜谒了其时的名士顾况。
因为其时白居易太过年轻,顾况还对他很不在意,而且还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:京城米贵,想居住在这里可不容易啊!(米价方贵,居亦弗易)这是在唐朝时,如果放在现在,肯定会说房价贵,居住不易了。然而,当顾况漠不关心地翻阅白居易的诗稿时,看到了这首诗,脸色大变,连声说,能写得这么好,居住在这里固然容易了。这个故事首先纪录在唐朝人张固的《幽闲宣扬》中,其时的文章中也就只有前四句。
但这并不是语文课本上删截原诗的理由,因为《幽闲宣扬》自己就不是诗集,而是奇闻怪事集。从唐朝起,种种诗集中,白居易的这首诗名字就是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而且是五律。这首诗的题目没有异议,“赋得”是其时的一种文体,是应考的习作。
这类文章必须在划定的题目之前加上“赋得”二字,而且还要有条理明白的起承转合,对仗工致,还要缴清题意,是相当不容易的。一般这类诗歌,少少有佳作,所以我们对“赋得体”很是生疏。
然而,白居易的这首千古名作却是破例。它首句破题,形貌了生命力旺盛的草原,大气磅礴,勾勒出旷古辽阔的雄浑之感。第二句中,白居易则以“一岁一枯荣”描绘了草原的变化。
第一句是空间,第二句是时间,作者就是使用时空的交织,说明晰草的生命力。第三、四句,作者突然改变思维,以观点化变为形象的画面。野火燎原,原来就是壮烈的场景。这个场景强烈地折射出草的痛苦,草的悲壮。
然而,越是如此,就越是烘托出“东风吹又生”的伟大坚韧。后面四句,即是被小学语文课本删减的颈联和尾联。看到这四句,才切合到题目之中,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。之前的壮观场景,不外是送别时的配景而已。
作者真正要表达的,还是对友人的惜别之情。草原是如此的辽阔,而在此时却要送别朋侪,心中满是藕断丝连的情意。“王孙”原来是化自《楚辞》中的“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”,但原句是指瞥见萋萋芳草而纪念游走他乡的友人,这句话却酿成了瞥见萋萋芳草而增加了送别友人时的愁情。
通过这么一改,连忙有着意味悠长之感。小学语文课本之中,为什么要删去送此外场景呢?这倒不是编写人员怕我们背不下来,而是担忧小朋侪不能明白后面的意思。究竟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,次要方面赞美了草的生命力。
小学生没有几多履历,哪明白那么多离愁别绪。与其填鸭式的教育,倒不如爽性只学前半部门,而且把名字也改成了《草》。
本文来源:开云客户端app下载-www.zsyl-toy.com